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淋巴瘤学苑丨一例伴有冷球蛋白血症的MALT淋巴瘤诊疗经验分享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5/14 10:44:06  浏览量:1453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病例汇报: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 丛佳 点评专家: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 王景文

病例报告

 

张某某,女,46岁,因“间断耳闷5年,浮肿伴肢体麻木1年,咽部不适半年” 于2019.3就诊北京同仁医院。5年前出现右侧耳闷感,伴耳鸣,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予抽液治疗,鼻咽CT提示“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病理示:粘膜组织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年前再次出现右耳耳闷感,复查鼻咽部CT,发现“扁桃体肥大”,行扁桃体切除术,病理示:粘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1年余前出现左耳耳闷感,先后4次行抽液术。1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白痰,伴发热、周身浮肿、紫癜、四肢麻木,外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2.8*109/L,Hgb 77g/L,PLT 49*109/L,血肌酐63.80umol/L,尿蛋白3+,潜血2+,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29g,白蛋白ALB 25.5g/L,CRP升高,乙肝小三阳;胸部CT:双肺炎症,双侧胸腔积液,脾大;肌电图:四肢周围神经损害(运动、感觉现为均受累,下肢较上肢重,轴索损害为著);胸腔穿刺抽液为漏出液;肾穿: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免疫组化HbsAg(-),HBcAg(-),电镜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器肿胀,基底膜节段性增厚,基底膜内查见灶性电子致密物沉积,间质灶性纤维化,散在炎细胞浸润。外院考虑“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降压、利尿、升白、纠正贫血等治疗,并曾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不佳,仍间断发热,血尿、蛋白尿无明显改善。近半年感冒后咽部不适,鼻咽部可见新生物,堵塞后鼻孔,我院门诊予鼻咽部取活检,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形成和淋巴组织显著增生”。完善口咽部MRI提示“鼻咽部异常信号,炎性肿块可能,建议必要时PET/CT进一步检查除外血液系统肿瘤。

 

首次入院查体(2019.04.23):体温36.5℃,脉搏P:70次/分,血压150/95mmHg,颈部多个无痛肿大淋巴结,右侧咽后壁可见一1.0×1.0cm圆形肿物,表面光滑,无分泌物,双下肢及背部可见散在分布紫癜,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四肢麻木,双下肢肌力4级。

 

 

完善PET-CT提示:鼻咽后壁肿物代谢活性增高,SUVmax11.7;右侧咽旁、双侧颈部、左腋窝多发代谢活性增高淋巴结,SUVmax1.8-8.7;骨髓代谢活性弥漫增高,颅内后扣带回代谢活性增高。

 

 

骨髓细胞学未见明显异常;流式细胞学检测到κ限制性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骨髓IgH基因重排阳性;骨髓病理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无异常;骨髓MYD88基因L265P突变检测阴性;血免疫球蛋白示IgG 221.38mg/dl(700-1600mg/dl),IgM 93.4mg/dl(40-230mg/dl),IgA 67.2mg/dl(70-400mg/dl);血游离轻链κ829mg/dl(67-224mg/dl),血游离轻链λ251mg/dl(83-270mg/dl),血游离轻链κ/λ3.3(0.31-1.56);尿轻链κ44.1mg/dl(0-1.85mg/dl),尿轻链λ15.6mg/dl(0-5mg/dl)。

 

上述结果均提示患者患有κ限制性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经过两家独立的病理中心会诊5年前、3年前的病理活检标本以及咽部肿物病理活检,结合形态学、IgH基因重排均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κ限制性。因此诊断为MALT淋巴瘤IV期B组,累及鼻咽、口咽、右侧咽旁、双侧颈部、左侧腋窝淋巴结、骨髓。但依然不好解释患者皮肤、肾脏、神经系统的病变,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表现与该患者表现高度吻合。完善冷球蛋白检测:II型冷球蛋白(单克隆成分为IgMκ)。最终该患者诊断为MALT淋巴瘤IV期B组合并冷球蛋白血症。

 

治疗及转归:采用R-CHOP方案化疗,3周期后,血压恢复正常,耳闷缓解,鼻堵缓解,颈部淋巴结、咽部肿物较前明显缩小,皮肤紫癜消失,四肢麻木缓解,双下肢水肿消失,24小时尿蛋白 0.48g/24h,肌酐64.9umol/L,冷球蛋白阴性。ONLS评分上肢0分,下肢0分,综合0分,NTSS-6 1分。此后完成共计8个疗程化疗,复查患者PET-CT以及骨髓结果确认淋巴瘤处于完全缓解,冷球蛋白检测阴性,目前随访12个月仍处于持续缓解中。

 

治疗前

治疗后

?

专家点评

    

总结这名患者的病例特点:

1、中年女性,慢性病程;

2、多系统受累:

1)血液系统:反复咽部肿物、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多次活检显示慢性炎症伴有淋巴细胞增生。

2)肾脏: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呈肾病综合征特点。肾脏病理提示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

3)皮肤:呈过敏性紫癜样表现。

4)神经系统:存在肢体无力麻木,肌电图发现周围神经病变。

 

纵观该患者的疾病过程,具有较强的免疫色彩,考虑自身免疫病或淋巴瘤可能性大。尽管多次病理活检无明确提示,结合PET-CT检查,高度怀疑淋巴瘤;此时进行多中心会诊,最后明确为MALT淋巴瘤。MALT淋巴瘤属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部分患者可出现单克隆球蛋白增多症,极少数可伴有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是B淋巴细胞产生,是一种在温度低于37℃时,在体外出现沉淀的免疫球蛋白。冷球蛋白分为三型,I型冷球蛋白血症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组成,一般是IgG或IgM;II型冷球蛋白血症是由单克隆IgM及多克隆IgG混合而成;III型冷球蛋白是多克隆IgM及IgG的混合。冷球蛋白血症多为继发性,多继发于感染、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等相关疾病。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表现与发病年龄、潜在疾病(如HCV感染)及冷球蛋白类型有关,可累及皮肤、肾脏、神经、肺脏、胃肠道等,其中皮肤及肾脏受累最为常见。累及皮肤可出现紫癜、溃疡、肢端坏死、雷诺现象等,其中皮肤紫癜可能是冷球蛋血症引起血管炎最突出表现,最常见于双下肢。肾脏受累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肾脏病理活检多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60%患者表现为外周神经受累,可能是冷球蛋白血症患者首发症状。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痛等,双侧对称改变,下肢为主,晚期可累及运动神经。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进行调整。I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多表现为高黏滞综合征,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同时根据单克隆成分为IgG或IgM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于单克隆IgG型,给予硼替佐米抗浆细胞治疗,对于单克隆IgM型,给予利妥昔单抗抗B细胞治疗。II型冷球蛋白血症,除了针对于原发病治疗外,如无症状,可观察疾病进展情况,暂不予特殊治疗,如有轻微皮肤症状但无其他脏器损害可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合并有其他脏器损害者,可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酌情予环磷酰胺,如出现快速进展性脏器损害,予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

 

专家简介

王景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导,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恶性淋巴瘤工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肿瘤分委会秘书长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分会副会长

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副主任

兼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临床血液学杂志》等编委。

 

医生简介

丛佳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会员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尤其对头颈部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各种类型的贫血以及出凝血疾病有自己的见解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杂志或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