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金秋十月,共话幸声——2022 ESMO国际乳腺癌会后会圆满举行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10/14 16:39:14  浏览量:726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丹桂飘香,硕果满枝。2022年10月9日,由济民可信集团主办的“共话幸声——2022 ESMO国际乳腺癌会后会”圆满举行。

丹桂飘香,硕果满枝。2022年10月9日,由济民可信集团主办的“共话幸声——2022 ESMO国际乳腺癌会后会”圆满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傅佩芬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与全国众多乳腺癌专家们交流2022年ESMO大会的乳腺癌最新研究进展,共享金秋十月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傅佩芬教授、姚和瑞教授做开场致辞,他们表示ESMO大会是受到全球肿瘤学同道关注的国际盛会,今年的会议上同样有海量的最新研究报告,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好声音,希望借由本次会后会深入学习这些研究进展,碰撞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济民可信特药市场部总监刘静女士在开场致辞中对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致以感谢和欢迎,“共话幸声”是济民可信推出的、旨在传递国际学术会议报道的全新栏目,希望能够为专家搭建沟通交流的学术舞台。
 
 
HR+乳腺癌早期治疗新进展
 
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韦伟教授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刘彧教授报告了2022年ESMO大会HR+乳腺癌早期治疗的新进展。
 
 
 
基于TAILOR-X、MINDACT、RxPONDER等研究,国际上已经将基因检测应用于指导早期治疗,例如基因高风险人群可获益于辅助化疗,中低风险绝经后患者术后化疗不能改善生存。目前,AGO指南主要推荐有辅助化疗指征的患者选择新辅助化疗,基因检测能否用于筛选新辅助化疗获益人群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在新辅助化疗方案选择中,是否“去蒽环”是近年讨论的焦点,采用新型脂质体蒽环类药物可兼顾疗效和安全性。例如,Ⅱ期CAPRICE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环磷酰胺(CTX)序贯紫杉方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pCR率和保乳率,且安全性良好,LVEF没有显著变化。
 
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方面,今年ESMO大会报道一项研究,分析了ADAPT和ADAPTcycle试验中,年龄、复发评分(RS)、年龄对术前短期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影响;在N0-1患者的常规化疗决策中,除了基因表达检测外,还应考虑内分泌治疗反应;且早期内分泌反应与较好的IDFS显著相关。
 
在延长辅助内分泌治疗方面,今年ESMO大会则报道了3期DATA研究的最终结果。结果显示,6年和3年AI治疗的10年DFS和OS均无显著差异,但ER+/PR+、ER+/PR+/N+、ER+/PR+/N+/≥2cm亚组患者的DFS有显著延长、OS有延长趋势。
 
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徐潮阳教授主持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任光辉教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方芳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苏东玮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陈凌翔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姚敏亚教授围绕HR+早期乳腺癌延长内分泌治疗、基因检测指导化疗豁免等话题展开讨论。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刘锦平教授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齐晓伟教授报告了2022年ESMO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在早期TNBC领域,KEYNOTE-522研究证实,与单独使用新辅助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化疗新辅助治疗以及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可使pCR和EFS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今年ESMO大会报道了KEYNOTE-522研究的患者报告结局。与单独新辅助化疗相比,免疫新辅助/辅助治疗对患者HRQoL无显著影响,患者全球健康状况(GHS/QoL)、情感功能、躯体功能、乳房症状等均得到维持。
 
在晚期TNBC领域,ASCENT、IMMU-132-01等研究已证实Trop-2 ADC戈沙妥珠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次ESMO大会报道了一项2b期研究,将戈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2种治疗的中国mTNBC患者,ORR为38.8%,DCR为82.5%,中位PFS为5.55个月,且安全性良好。这些结果支持SG作为既往接受过≥2次治疗的中国mTNBC患者一种新的标准治疗。此外,戈沙妥珠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医生选择治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用于mTNBC一线治疗的3期ASCENT-04/KEYNOTE-D19研究已经启动,结果令人期待。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郭宏强教授主持下,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邓素华教授、铜陵市人民医院吴宝潮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姚亮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欣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於恩桥教授、淄博市中心医院初军教授围绕TNBC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治疗等话题展开探讨。
 
 
HER2+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在山西省肿瘤医院韩国晖教授主持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报告了2022年ESMO大会HER2+乳腺癌靶向治疗及相关转化研究进展。
 
 
徐兵河院士在本次ESMO大会上口头报告的PHILA研究显示,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HT)相比,吡咯替尼+HT一线治疗可显著延长PFS(24.3 vs 10.4个月;HR 0.41,95%CI:0.32~0.53;P<0.0001),提高ORR(82.8%vs 70.6%),整体上安全性可控;这是第二个晚期一线双重抗HER2治疗方案阳性结果的3期试验。
 
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方面,Hope S.Rugo教授汇报的TROPiCS-02研究显示,戈沙妥珠单抗在HER2低表达和零表达患者中均有治疗获益,HER2低表达患者的PFS为6.4 vs 4.2个月(HR 0.58),ORR为26%vs2%;而HER2零表达患者的PFS为5.0 vs 3.4个月(HR 0.72),ORR为16%vs 15%;表明无论HER2免疫状态如何,戈沙妥珠单抗均为HR+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此外,T-DXd治疗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的DESTINY-Breast04研究的PRO结果也在本次会议上报道,结果显示T-DXd可延缓GHS/QoL的恶化。在HR+/HER2+乳腺癌方面,既往报道了monarcHER研究的PFS阳性结果,此次报道了OS结果显示,阿贝西利+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HR 0.71,P=0.086)或阿贝西利+曲妥珠单抗(HR 0.84,P=0.365)相较于曲妥珠单抗+化疗均无显著改善。利用RNAseq-内在亚型的探索性分析显示相较于非Luminal型,Luminal型与更长的PFS和OS相关。
 
在转化研究方面,PerELISA研究采用HER2DX基因检测进行疗效和预后评估,显示HER2DX pCR评分与2周新辅助来曲唑敏感性呈负相关,HER2DX pCR评分和HER2DX ERBB2评分与经过2周来曲唑治疗后根据Ki-67基线反应选择HP+来曲唑(去化疗)治疗后的pCR呈正相关,这些结果支持将HER2DX检测用于特定研究中。
 
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王伟教授主持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任毅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邵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崔海东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杨梅教授围绕上述研究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主持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凯教授报告了2022年ESMO大会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陈教授从新辅助化疗的肿瘤生物学、肿瘤标志物、不同方案疗效等方面进行介绍。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对比了HER2低表达和零表达乳腺癌预后特征显示,单独分析HR状态并未观察到pCR和OS差异,目前研究结果不支持HER2低表达乳腺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除了上述PerELISA研究以外,TRAIN-2研究的亚组分析探讨了TIL的预后价值,结果显示TIL评分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尽管高TIL(>14)且达到pCR的患者能获得更好的长期预后,但不能筛选出可从降阶化疗中获益的亚组人群,TIL不能筛选出可从蒽环治疗中获益的亚组人群,而ERBB2基因表达是pCR的强预测因素。
 
在新辅助治疗方案方面,一项网络荟萃分析讨论了含蒽环或不含蒽环的抗HER2双靶治疗差异,整体上不含蒽环方案的心脏安全性更优。然而,临床实践中以脂质体型蒽环类替代可以兼顾疗效和安全性,本次ESMO大会报道了一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展的单臂Ⅱ期研究,采用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CTX+PH双靶新辅助治疗,可获得59.4%的pCR率和68.8%的ORR。此外,另一项网络荟萃分析则支持在TNBC中使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序贯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是有效的;而对比曲帕双靶联合内分泌±PI3K抑制剂新辅助治疗用于HER2+/HR+且PIK3CA突变患者的Ⅱ期GeparPiPPa研究已经启动。
 
在安徽省立医院王圣应教授主持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左怀全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张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应学翔教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袁超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陶思丰教授、宝鸡市中心医院赵亚宁教授围绕上述研究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傅佩芬教授做总结致辞。通过本次会议的分享,专家们对各亚型乳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交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消化。这些研究既有新药研究数据的补充,也有中国原创研究的亮相;既有对临床模糊地带、争议话题的探索,也有精准治疗的转化分析。希望这些最新的ESMO乳腺癌研究进展能够进一步改变临床实践,正如本次会议栏目名称“共话幸声”一样:幸在医生,能够提供交流和思考的学术舞台;幸在患者,能够得到更多治疗乳腺癌的希望。
 
扫描二维码观看回放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