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癌痛是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症状之一,为患者的抗肿瘤治疗及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福建省肿瘤医院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设癌痛综合门诊的医院,在完善癌痛管理相关组织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实施患者教育、开展研究探索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随着癌痛治疗药物的发展,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榕波教授团队针对氢吗啡酮PCA滴定、滴定成功后维持治疗、口服氢吗啡酮缓释片等癌痛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为临床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癌痛管理模式。《肿瘤瞭望》特别采访林榕波教授,请他分享福建省肿瘤的癌痛管理经验和癌痛研究进展,指引未来癌痛管理优化方向。
01
《肿瘤瞭望》:癌痛管理是肿瘤治疗全病程管理的重要一环,请您分别从医院及医生层面分享如何助力癌症患者实现无痛管理?
林榕波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非常重视癌痛管理,我们对癌痛患者的管理达到了国内领先地位。无论是在医生层面还是在医院层面,我们都做了很多工作,助力癌症患者实现无痛管理。
在医院层面,我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2011年,福建省肿瘤医院响应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GPM)”项目的号召,开设了癌痛综合门诊。从设立癌痛多学科诊疗(MDT)小组发展到现在的癌痛MDT门诊,我们率先构成多学科癌痛质控体系,并与先进单位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互动。
与此同时,我们注重区域观念的辐射。我院先后获批国家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难治性疼痛诊疗示范基地、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示教单位等称号。作为福建省肿瘤质控中心及省疼痛质控中心癌痛组长单位,我们有责任将规范、前沿的癌痛管理理念辐射到基层医院。因此,我们积极邀请基层医院参观学习,并对接基层医院进行现场指导,从而提高区域癌痛管理能力。
医院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多次举办癌痛规范化诊疗培训班、癌痛规范化管理护理培训班,并鼓励年轻医生参与学会和协会举办的癌痛相关项目。在患者教育方面,我们举办了许多患教活动,例如成立了“蔚蓝丝带”癌痛患者俱乐部,开展“无痛过年”主题活动、“癌痛知多少”科普活动,向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家属普及癌痛知识。此外,针对癌痛治疗,医院也配备了先进设备,为癌痛管理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医生层面,我们积极提高医生癌痛管理认知,实现了首诊评估,同时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管理原则,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培训,让医生掌握常用癌痛药物的疗效、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积极控制癌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优化的癌痛管理模式,扎根临床,发现问题,并通过临床研究解决问题,例如探索更便捷的氢吗啡酮自控镇痛(PCA)模式、验证缓释制剂的应用效果等。我们还积极向患者和家属传递规范的癌痛管理观念,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做好患者的管理,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懈努力。
02
《肿瘤瞭望》:在氢吗啡酮控制癌痛的临床实践中,您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并围绕氢吗啡酮创造了有效的控制癌痛方案,请为大家分享一下?
林榕波教授:我们在氢吗啡酮控制癌痛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最初,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个常见的问题:即《NCCN指南》推荐重度癌痛(NRS≥7分)的患者应予以静脉推注阿片类药物止痛,需每15分钟评估一次,以期最快地控制好患者的疼痛。但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15分钟进行一次癌痛评分的可操作性很低,导致阿片类药物静脉止痛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后来,PCA技术的引入使氢吗啡酮静脉滴定止痛的操作成为了可能,于是我们开展了一项大型的Ⅲ期研临床究,主要针对NRS≥7分的重度癌痛患者予以静脉阿片类药物止痛,对照组按照《NCCN指南》建议,采用常规医护人员操作的镇痛模式,每15分钟评估一次,根据患者的疼痛装状况考虑加量还是继续维持原剂量;试验组采用氢吗啡酮PCA自控镇痛模式,由患者决定是否需要按压镇痛,使疼痛NRS低于3分,以期让患者自主性地快速将疼痛降到满意的程度。该研究结果非常漂亮,对于重度癌症患者,氢吗啡酮PCA镇痛的疼痛控制速度比医护人员控制的更快,疼痛控制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也更高[1]。
由患者自控的PCA模式在临床实践中比医护人员操作的可行性更高,很大程度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患者有了自主控制癌痛的权利,治疗效果也更好。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在滴定成功后的维持治疗中,患者是按照传统思路改成口服阿片类药物,还是继续使用PCA静脉维持模式止痛?在临床实践中,PCA组的部分患者在滴定成功后觉得PCA较口服效果好,不愿改用口服药物;另外有些患者仅使用静脉推注剂量,在没有背景剂量的情况也能较好地控制癌痛。
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重度癌痛患者滴定成功后氢吗啡酮静脉PCA对比吗啡口服维持治疗的多中心、Ⅱ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证实静脉PCA镇痛维持治疗较口服效果更好,同时在研究设计中,我们还将PCA镇痛模式分为了有背景剂量和没有背景剂量两组。此项研究证实了静脉氢吗啡酮PCA镇痛模式比传统的口服吗啡镇痛效果更好,同时有无背景剂量的PCA镇痛模式效果相当,无背景剂量组药物消耗更少[2]。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开展了一项大型的Ⅲ期研究,进一步发掘静脉PCA镇痛模式下,有无背景剂量是否有镇痛效果差别。该研究纳入了1349例患者,最终证实了无背景剂量下,静脉氢吗啡酮PCA与有背景剂量下的非劣效性,且无背景剂量组可能药物消耗更少,安全性更好。该研究意义重大,因此于2024年被欧洲肿瘤内科年会(ESMO)遴选为最新突破摘要(LBA)进行了口头报告[3]。
虽然我们已在临床上证实了静脉氢吗啡酮PCA的优越性,但是该方式是静脉用药,且患者需带泵回家,在应用的便捷性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扰。随着2024年氢吗啡酮缓释片的上市和进入医保,我们将对这种新剂型进行更多探索,希望通过缓释剂型进一步优化癌痛管理模式,为患者争取更多、更便捷、更有效的管理方案。
03
《肿瘤瞭望》:据悉,您即将就氢吗啡酮注射液PCIA滴定成功后转换氢吗啡酮缓释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索,请介绍下相关研究设计及计划,预期将对临床产生怎样的影响?
林榕波教授:氢吗啡酮缓释片已经上市并纳入医保,具有良好的可及性。国内常用的口服阿片类缓释药物需要每12小时给药一次,而氢吗啡酮缓释片只需每日给药一次,可以为患者带来更便捷的治疗选择。
目前,国内对于重度癌痛的管理方式是先推荐阿片类药物静脉滴定,再口服即释吗啡来稳定症状,最后改成缓释阿片类药物维持治疗。现有数据显示,氢吗啡酮PCA滴定模式在癌痛治疗上优于传统的静脉滴定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探索PCA滴定成功后转化为氢吗啡酮缓释剂型的疗效和安全性,这对临床实践意义重大。此外,临床应用阿片类缓释药物时,都会根据即释吗啡按比例换算剂量,我们也在探索缓释剂型的固定剂量应用模式,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容易理解和执行的治疗方案。此项研究计划纳入全国多家中心,我中心现在已经完成了立项,正处于伦理审批阶段,不久即将开展,期待能为我们带来更的结果。
04
《肿瘤瞭望》:展望未来,您对氢吗啡酮在癌痛领域的应用有哪些期待?还有哪些重要的方向亟待探索?
林榕波教授:氢吗啡酮有静脉、口服等多种剂型,可以为癌痛管理带来更完美的效果。对于需要快速止痛的重度癌痛患者或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静脉氢吗啡酮更为适合;对于疼痛稳定的患者,则口服缓释制剂更具有优势,每日给药一次也更加方便。
在未来,我们将在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更多探索。比如对于阿片耐受患者,静脉PCA镇痛时是否可以提高单次给药剂量或增加背景剂量,以实现更好的镇痛效果?在对PCA镇痛分层应用的探索中,我们也会同时考虑静脉和口服的剂型搭配,特别是在静脉PCA滴定成功后转化成口服方面开展研究,将有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便捷的选择。此外,我们非常重视癌痛的全程管理,希望对患者院外患者的疼痛也能够进行很好的管理,例如通过远程设备实时监控患者的用药模式,及时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管理癌痛。我们希望能把更多、更好的管理模式向全国基层单位进行推广,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癌痛管理。
▌参考文献:
[1]Lin R,Lin S,Feng S,Wu Q,Fu J,Wang F,Li H,Li X,Zhang G,Yao Y,Xin M,Lai T,Lv X,Chen Y,Yang S,Lin Y,Hong L,Cai Z,Wang J,Lin G,Lin S,Zhao S,Zhu J,Huang C.Comparing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Versus Non-PCA Hydromorphone Titration for Severe Cancer Pain: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J Natl Compr Canc Netw.2021 Aug 3:1-8.doi:10.6004/jnccn.2020.7699.Epub ahead of print.PMID:34343968.
[2]Lin R,Zhu J,Luo Y,et al.Intravenous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Versus Oral Opioid to Maintain Analgesia for Severe Cancer Pain:A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J Natl Compr Canc Netw.2022;20(9):1013-1021.e3.doi:10.6004/jnccn.2022.7034
[3]R.Lin,L.He,M.Lu,et al.LBA61-Conventional oral morphine vs.IV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IPCA)with either hydromorphone(HM)continuous infusion plus rescue dose(CIRD)or HM bolus-only(BO)for severe cancer pain:A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Annals of Oncology(2024)35(suppl_2):1-72.10.1016/annonc/annonc1623.
林榕波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第五届理事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胃癌诊疗指南执笔人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癌痛整合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舒缓治疗学分会常委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学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成员
2012-2015年援博茨瓦纳公主玛丽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