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精准治疗,诊断先行。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为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开启了“三元化”抗HER2治疗时代。近日举行的“先锋论坛——重塑HER2格局,聚焦HER2低表达”会议上,众多临床和病理的专家对抗HER2治疗和HER2诊断的格局变化展开讨论。会后,《肿瘤瞭望》邀请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步宏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林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杨文涛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刘月平教授,进一步从临床治疗需求的变化,到病理诊断的现状和未来,深入探讨HER2低表达乳腺癌诊疗格局的嬗变。
重塑HER2诊疗格局
新型ADC带来的HER2低表达诊疗新需求
《肿瘤瞭望》:新一代ADC药物为HER2低表达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引起了大家对HER2低表达的关注。您认为这将对临床实践带来怎样的思考和改变?
林颖教授:3期DESTINY-Breast04研究(DB-04研究)获得了阳性结果,T-DXd为HER2低表达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对临床实践也有重大的意义。首先,DB-04研究打破了目前抗HER2“二元化”的治疗格局,CSCO指南也将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改为抗HER2治疗。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T-DXd药物的命运与他莫昔芬有些类似,他莫昔芬刚出现时仅对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患者有获益,当时并没有形成乳腺癌的分子分型,HR也没有被广泛地作为乳腺癌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在T-DXd出现之前HER2低表达乳腺癌这个概念并未存在,这一类患者更没有受到临床关注。直到T-DXd临床研究数据的出现才逐渐重新定义了HER2低表达乳腺癌,因为药物的可及,才使这部分患者重新受到了关注。
T-DXd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机会,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面对很多难题或瓶颈,例如:HER2低表达的异质性很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该使用哪种样本进行检测(原发灶还是转移灶);转移灶是否能够获取可检测的组织标本;不同病理诊断专家或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是否一致。既往研究显示,对于IHC 1+的判读一致率可能相对更低,美国病理学会调研发现,1/4的0和1+病理芯片判读一致性低于70%;针对同一病理标本,HER2 0的判读一致性仅26%[1]。这也给我们临床医生及病理学家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肿瘤瞭望》:正如您所提到的,肿瘤异质性、会诊不一致、无法穿刺等会影响治疗决策。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临床、病理医生应该达成怎样的共识?
林颖教授:既往很早就已经提出,只要有一次HER2阳性诊断,就可以给予抗HER2治疗。最新的ABC6共识也提到类似内容,有一次HER2阳性诊断历史就可以进行抗HER2治疗[2]。我认为低表达也类似,有一次HER2低表达诊断历史,我们就应该给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但是临床治疗并不能照本宣科,尤其针对原发灶和转移灶免疫组化不一致的情况,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转移灶的生物标志物的病理诊断结果指导治疗。当然,临床中也有一些患者没有获得特别好的疗效或达到预期结局指标,也可能与生物标志物的病理诊断是否正确有关。此时更加需要发挥多学科团队(MDT)的作用,在合适时机通过MDT讨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聚焦HER2低表达诊断
需要临床和病理的更多交流和讨论
《肿瘤瞭望》:临床上,可能有将近一半的乳腺癌患者从T-DXd治疗中获益。精准治疗,诊断先行。您认为这对我们的HER2低表达诊断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步宏教授:自DB-04研究结果问世后,HER2诊疗格局就由过去的“二元化”(阳性或阴性)转变为“三元化”(阳性、低表达、阴性),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新任务,即如何提高HER2低表达的诊断能力。HER2阴性乳腺癌主要包括IHC 0和IHC 1+,以及IHC 2+且ISH阴性的肿瘤;IHC 2+且ISH阳性以及IHC 3+的患者定义为HER2阳性乳腺癌。在“二元化”抗HER2治疗时代,我们能够将HER2阳性和HER2阴性区分开就行;而在“三元化”治疗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区分出HER2低表达的肿瘤,尤其是IHC 0和IHC 1+的区分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肿瘤异质性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尤其是HER2低表达肿瘤的异质性可能更强。这些都对我们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组织前处理、染色、判读等各个环节形成标准化程序。
除了检测前和检测中的因素以外,诊断技术和诊断观念也需要改变。如果HER2低表达的诊断不准确(尤其是漏诊),将使患者错失有效治疗的机会,因此病理医生应该对HER2低表达诊断加以关注。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指导HER2低表达判读的指南共识,这方面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正在进行中;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入新的检测和诊断技术,提升我们对HER2低表达判读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才能满足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需求。
《肿瘤瞭望》:您认为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应该如何应对HER2低表达诊断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步宏教授:判读结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治疗服务。一个判读结果是否满足临床需求或者是否能够指导临床,需要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进行充分沟通;比如IHC检测前的样本固定处理、染色后判读标准、对肿瘤HER2表达异质性的理解等问题,都需要双方进行充分沟通后才能达成一致。因此,我认为除了执行规范的、标准的病理检测程序外,病理医生还需要更多地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新时代,新挑战
HER2低表达疑难病例的解决方案
《肿瘤瞭望》:复发转移或晚期乳腺癌患者无法进行再次穿刺时,应该如何评估HER2低表达状态以支持临床治疗需求?若再次评估结果与原始报告结果不一致,又该如何应对?
杨文涛教授:虽然各大指南中反复强调,对于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活检,但实际上可能由于各种困难而无法再次穿刺。对于原来已有HER2低表达诊断的患者,可以基于DB-04研究结果,参考原发病灶HER2结果。DB-04研究中有65%的患者是以转移灶HER2低表达状态入组,35%的患者以原发灶HER2低表达状态入组,这两组患者使用T-DXd治疗均可以获益[3]。因此,当我们无法获得复发转移灶穿刺活检的HER2结果时,可以参考原发灶HER2低表达的诊断结果。
△DB-04研究肿瘤样本特征(SABCS 2022;HER2-18)
当然,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针对原发灶和转移灶的配对样本研究。近期JCO杂志发表的文章显示DB-04研究中有19例具有多次HER2检测的病例,均以HER2低表达结果入组,但多次检测的结果并不都是HER2低表达(有的是IHC 0或IHC 3+),我们非常期待针对这部分患者更多细节的报告,特别是原发灶为HER2低表达而转移灶为IHC 0的患者究竟能否从T-DXd治疗中获益[4]。
对于原发灶为IHC 0,目前出现复发转移,但无法对复发转移灶进行穿刺活检者,在治疗选择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原发灶的多个蜡块进行再次检测。因为HER2低表达肿瘤的异质性往往比较大,针对不同蜡块进行检测,可能某一蜡块结果为HER2 IHC 0,但其他蜡块检测结果为HER2低表达。
对于复发转移灶的有创活检,日常工作中仍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新技术的出现,能够在无创情况下全面评估患者HER2状态,如基于外周血对HER2进行检测,基于影像组学对HER2状态进行识别。当然这些新技术可能正在研发的路上,也需要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肿瘤异质性对HER2低表达诊断带来的困扰和应对方法。
杨文涛教授:肿瘤异质性对于HER2低表达诊断的影响确实很大,尤其是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时空异质性明显大于HER2阳性乳腺癌,所以我们经常面临原发灶和转移灶、穿刺样本和手术切除样本、新辅助治疗前后等存在时空异质性,导致HER2低表达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无论是病理医生还是临床医生,认识HER2低表达的时空异质性非常重要。
对于符合T-DXd治疗场景的患者,例如晚期复发转移患者确实有针对HER2低表达治疗需求,可以考虑多个蜡块检测以避免由于空间异质性而遗漏部分HER2低表达患者。另外也可以考虑多点活检,保证对HER2状态的全面认识。当然从病理医生层面上来说,认识到HER2低表达异质性对日常工作也有很大帮助,应选择高倍镜进行仔细观察,避免遗漏微弱而又具有异质性的染色。此外,我们也非常希望HER2异质性表达的诊断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人工智能(AI)辅助判读、基于外周血的HER2检测、基于影像组学的HER2检测等。当然,这些新技术正在研究过程中,目前针对肿瘤异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是要依靠仔细观察、多点活检或者多蜡块检测。
新指南,新技术
HER2检测指南更新及AI临床应用
《肿瘤瞭望》:《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是否能够满足当前HER2低表达诊断需求?未来是否会有新版指南发布?新版指南主要有哪些更新方向?
刘月平教授:首先,随着ADC药物上市,HER2低表达具有了独特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也促使HER2的分类由“二元”到“三元”的改变。《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新版指南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尤其针对HER2低表达的诊断指导[5]。新版指南的更新主要参考一些重要的临床试验数据和国外指南(比如英国、法国等)的更新变化,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第二,基于现在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新版指南首先明确HER2状态的三分类;对于HER2低表达的下限,步教授刚才也谈到主要在IHC 0和IHC 1+的区分判读上。新版指南也更加强调了病理医生判读的重要性,目前也在步教授的领导下进行整理。
第三,新版指南也更加强调对HER2低表达的准确判读,并推荐病理医生使用“倍镜法则”,在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的染色情况,包括明确有无HER2表达异质性等问题,同时强调要在高倍镜下区分IHC 0和IHC 1+。
再者,为了更好地明确HER2状态并指导临床用药,对于HER2阳性且异质性非常明显的肿瘤,病理医生需要给予临床提醒,除了报告IHC3+以外,也要报告其他评分的百分比。
最后,在HER2检测流程中要严格按照SOP(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同时也建议病理科设立梯度对照,包括关注癌旁正常组织的阴性内对照。
总之,准确的HER2检测是乳腺癌患者能够得到准确治疗的一个基石,指南更新和制定都会考虑到HER2检测的各种因素和流程。所以也希望通过新指南的制定,可以使HER2检测和结果判读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提高HER2检测(包括阳性、低表达、阴性)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肿瘤瞭望》:随着对HER2低表达诊断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等需求的显著提高,人工智能(AI)或可在辅助病理诊断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和需求,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月平教授:首先需要明确AI和病理医生的角色问题,AI绝不是取代病理医生,而是辅助病理医生(如辅助HER2判读)。比如HER2低表达肿瘤的判读结果,观察者的判读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变异性,或者诊断的可重复性较差;尤其对于IHC 0和IHC 1+的判断、10%的cutoff值、微弱染色区分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不同病理医生之间的对HER2低表达判读结果存在不一致。AI可以辅助病理医生解决这一痛点,能降低我们的出错率,尤其是对一些染色强度比较弱的片子,能够解决我们认知上的主观性差异,AI能够更敏感地区分IHC 0和IHC 1+,可以很好地帮助病理医生。除了辅助病理医生,AI还可以缩小医院间、病理医生之间的诊断差距,尤其可以指导初级病理医生以及基层医院病理医生,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的HER2染色模式。
总之,我们要从两方面来分析AI。虽然AI性能优异,但并不能够作为独立的工具来替代病理医生诊断,AI只是辅助工具。很多特殊染色的判读仍离不开病理医生,比如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的判读以及一些特殊染色,包括微乳头癌的U形染色、大汗腺癌的胞浆染色等,AI判读并不理想,仍需要病理医生进行主导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个人认为目前临床上仍无法采用AI单独工作的场景。
总结
新型ADC药物为晚期HER2低表达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改变了乳腺癌抗HER2治疗格局,同时也对HER2低表达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HER2低表达的诊断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病理检测的标准程序和质量控制;在临床方面,如何解决一些难以穿刺活检的情况(比如患者体能状态差,或肿瘤位置特殊),以及如何形成可以指导治疗的共识;在病理方面,如何解决肿瘤异质性对HER2判读一致性的影响、IHC 0和IHC 1+难以区分等问题。未来,还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包括基于液体活检的无创HER2诊断、人工智能辅助病理医生读片等。随着T-DXd已经在国内上市以及HER2低表达治疗需求的增加,新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即将发布,期待能够为临床和病理带来更科学的指导,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创新治疗。
参考文献
1.Fernandez AI,Liu M,Bellizzi A,et al.Examination of Low ERBB2 Protein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Tissue.JAMA Oncol.2022 Feb 3:e217239.
2.Untch M,Fasching PA,Haidinger R,et al.Advanced Breast Cancer:AGO Recommendations 2022-Focus on ABC6 Consensus.Geburtshilfe und Frauenheilkunde.2022 Oct;82(10):1044-1054.DOI:10.1055/a-1904-6100.PMID:36186150;PMCID:PMC9525147.
3.Modi S,Jacot W,Yamashita T,et al.DESTINY-Breast04 Trial Investigators.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reviously Treated HER2-Low Advanced Breast Cancer.N Engl J Med.2022 Jul 7;387(1):9-20.doi:10.1056/NEJMoa2203690.
4.Narayan P,Dilawari A,Osgood C,et al.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Summary:Fam-Trastuzumab Deruxtecan-nxki f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Low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Clin.Oncol.2023 Feb 13.DOI https://doi.org/10.1200/JCO.22.02447.
5.《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编写组.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48(3):169-175.
步宏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肿瘤病理专委会名誉主委
CSCO理事兼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林颖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于美国Emory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进修。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在«Int J Cancer»、«Clin Cancer Res»、«Clin Chem Lab Med»、«Proteomics»、«Cancer Res»、«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多部专著编写
杨文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乳腺学组组长
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分类编委
国际癌症报告合作组织(ICCR)乳腺癌病理报告模板制定专家组成员
中国医促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诊断病理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病理学杂志》、《Virchows Archiv》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
刘月平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乳腺肿瘤学组组长
第十三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
CSCO病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委
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