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圆桌派丨张晓辉教授团队:斩获YoungEHA最佳摘要奖,全面解析卓越研究成果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11/5 14:31:34  浏览量:65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张晓辉教授及其团队成员,以圆桌会形式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涵盖无创诊断新技术、难治复发T系白血病CAR-T细胞治疗毒性的机制研究、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预后模型的建立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创新性的临床研究四大方面。

第29届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于2024年6月13日至1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在本届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团队表现卓越,四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其中一项更是荣获本年度YoungEHA最佳摘要奖(YoungEHA Best Abstract Award),成为该奖项年度全球四项获奖研究之一,更是中国唯一斩获此殊荣的研究。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团队的卓越实力,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研究者的风采与潜力。《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张晓辉教授及其团队成员,以圆桌会形式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涵盖无创诊断新技术、难治复发T系白血病CAR-T细胞治疗毒性的机制研究、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预后模型的建立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创新性的临床研究四大方面。
 
颁奖现场
左二起,从左至右依次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Mankaran Singh、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倬玉、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Nili Furer、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Fieke Hoff
 
受邀口头报告1
S336-基于超灵敏生物传感器的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无创诊断新技术
 
王婷医生发表oral演讲
 
背景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是一种未成熟T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侵袭性强和进展快的特点。目前T-ALL/LBL的诊断依赖于免疫分型,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昂贵的、需要专业操作的方法。侵入性组织活检是获得分子数据和将淋巴瘤患者分类为遗传亚型的金标准。然而,对于病情危重、肿瘤不可切除或依从性低的患者,手术干预是不可行的,这使得患者无法进行组织活检。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方便、灵敏、特异的检测基因重排、耐药高频突变或EBV相关感染的方法。然而,现有的第一代测序(FGS)和下一代测序(NGS)等方法存在灵敏度低、耗时长、成本高等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开发一种低成本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用于无创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目的
 
建立基于CRISPR高灵敏度和强特异性的多功能一体化生物标志物检测生物传感器用于T-ALL/LBL的无创诊断。
 
方法
 
在此,研究利用CRISPR/Cas9-Cas12a生物传感器开发了一种准确灵敏的T-ALL/LBL诊断方法。它采用具有单链缺口活性的sgRNA:Cas9n复合体、一个链置换DNA聚合酶和两个具有Cas9n切割位点序列的引物,通过引物、延伸、缺口和位移反应的循环过程促进DNA的循环扩增。然后通过crRNA触发的Cas12a反应检测扩增片段,结果可以在蓝灯下可视化或通过荧光读取器测量。此外,它适用于基于横向流量读数生物传感器的低成本护理点(POC)测试。最后,本研究在基因模型和120例T-ALL/LBL患者样本上验证了研究者的方法。
 
结果
 
CRISPR/Cas在T-ALL/LBL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在核酸可编程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前景。基于此,研究者设计了一种Cas9n-Cas12a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用于T-ALL/LBL诊断中的基因重排和突变检测。灵敏、高效地检测高频基因突变和融合对于T-ALL/LBL的精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者选择了以下突变位点:ALL和FLT3中的DNMT3A、ETV6、IDH2、JAK1、JAK3和SETD2,LBL中的NRAS/KRAS、DNMT3A、IDH1和IDH2。该方法能够在大量复杂背景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出高显著性的基因突变和融合,并在低至0.1%的水平上进行区分。研究者以qPCR以及NGS作为参考对照,比较了120例T-ALL/LBL患者的CRISPR检测结果。结果表明,CRISPR检测和传统方法均具有100%的特异性。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致癌病毒,感染疱疹病毒科,通常与淋巴瘤有关,特别是免疫抑制患者,如T-ALL/LBL患者或移植患者。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基于Cas9-Cas12a和侧流生物传感器的结合,开发了一种简单灵敏的EBV检测方法。此外,该方法还可以鉴定EBV编码的RNA(EBER)和microRNA-191。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我们实现了低至1×10-8 ng(0.99 pM)的分析检测限(LOD),相当于每个反应1.2个拷贝,与PCR相当,并优于现有的基于CRISPR的检测方法。
 
结论
 
该方法具有每反应单拷贝的检测限和单碱基判别能力,灵敏度可达0.1%,40 min内完成整个诊断过程。该方法在T-ALL/LBL治疗的早期筛查、护理点应用和治疗方案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婷医生介绍:我的研究内容是关于生物传感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主要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无创诊断领域。该技术旨在提供快速、灵敏的诊断方法,并实时监测与追踪疾病的治疗效果。具体来说,超灵敏的生物传感器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无创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快速、灵敏地提供分子诊断学的关键信息,为治疗效果的监测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意义且有价值的分子信息。这一方法在无创诊断和液体活检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受邀口头报告2
S335-造血干细胞的抗原表位编辑技术助力解决T系白血病双靶向免疫治疗的脱靶毒性
 
王国玲医生发表oral演讲
 
背景
 
复发和/或难治性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T-ALL)患者的治疗面临着巨大挑战。尽管CD7 CAR-T治疗在短期内表现出高达85%~90%的完全缓解率,而后续报道的远期数据显示,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6.8%和42.3%,疾病复发患者中66.7%(4/6)为CD7基因突变造成的阴性复发,而80%(4/5)非复发死亡患者发生严重感染事件。表明CD7 CAR-T疗法的长期治疗效果受到CD7抗原丢失和感染事件相关死亡的严重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本研究提出一种抗原表位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新型双靶点CAR-T治疗策略,CD7联合CD5的双重靶向可以减少单靶点丢失造成的治疗失败,而抗原表位编辑的HSCT使血液细胞对CAR-T“隐身”,旨在提高治疗成功率并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方法
 
将靶向CD5/CD7的人源化重链抗体串联,构建tan 5/7-4 1BB-CD3ζCAR载体,然后进行慢病毒包装并感染T细胞技术构建纳米双CAR-T细胞。利用抗原-抗体对接及抗原丙氨酸突变筛选技术,确定双CAR与对应抗原的结合表位,利用WESTERN及流式细胞术筛选使二者不能相互结合的单个氨基酸突变位体。根据单碱基突变体设计gRNA,引导单碱基编辑器对造血干细胞进行抗原表位碱基编辑。最后利用NSG小鼠检测表位编辑后的HSC免疫重建能力及抵抗双靶点CAR-T识别和杀伤能力。
 
结果
 
在前期临床试验中,对CD7阴性复发患者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肿瘤细胞CD7抗原发生了移码突变造成抗原脱落。为减少单靶点丢失造成的治疗失败,研究者设计并构建了纳米tan 5/7 CAR或tan7 CAR-T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可有效杀伤CD5/CD7单阳或多阳肿瘤细胞,对CCRF-CEM/JURKAT等T-ALL细胞系的体外杀伤比例高于单阳CAR-T细胞及对照T细胞。
 
前期试验中研究者还观察到CD7+T细胞在输注后15天内迅速被清除,接受CD7 CAR-T输注的患者体内仅残留CD7-T细胞。试验分析表明,CD7 CAR后的CD7-T细胞以效应/记忆表型为主、缺乏幼稚细胞群、胸腺输出水平降低、TCR多样性减少。本研究通过scRNA-seq对CD7-T细胞的分析发现CD7-T细胞群主要由CD8+GZMK+细胞组成。对T细胞进行了拟时间分析显示CD7-CD8+T细胞分布在路径两端,少量CD7-T细胞分布在起始端,而大多数CD7-CD8+GZMK+T细胞分布在T细胞轨迹路径的后段,表明这组T细胞处于T细胞分化的晚期阶段。为减少靶点联合对免疫系统的脱靶毒性作用,本研究对2种抗原分别进行了丙氨酸突变筛选,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了抗原抗体不能结合的单碱基突变体。然后研究将根据单碱基突变设计sgRNA,利用ABE单碱基编辑器对造血干细胞进行高效的非双链断裂的精准编辑,表位编辑后的HSC细胞均保留有正常的免疫重建功能,且分化出的正常血液细胞不能被双CAR识别杀伤。
 
结论
 
本研究提出一种抗原表位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新型双靶点CAR-T治疗策略,CD7联合CD5的双重靶向可以减少单靶点丢失造成的治疗失败,而抗原表位编辑的HSCT使血液细胞对CAR-T“隐身”,二者结合旨在提高r/r T-ALL患者治疗成功率并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王国玲医生介绍:我们这项报告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难治复发T系白血病的细胞治疗毒性相关方面。目前,难治复发T系白血病的临床预后状况十分不佳。然而,近期的一些临床试验显示,CD7 CAR-T疗法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尽管如此,这种疗法也面临着阴性复发和感染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计划在造血干细胞水平上进行抗原点突变的编辑。通过最小的编辑来减少造血系统的毒性,并促进双靶点CAR-T的发展。这一策略有望解决目前面临的感染风险以及阴性复发等问题。
 
受邀口头报告3
S26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张晓辉教授发表oral演讲
 
背景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急性白血病类型。目前尚无完全明确的最优治疗方案,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选择,有着令人鼓舞的长期生存率。然而,在MPAL患者中,尚无确切的指征表明可以接受allo-HSCT治疗的人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牵头了全国多中心队列中接受allo-HSCT治疗的MPA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个基于患者特征、临床生物标志物和移植信息的预后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接受allo-HSCT治疗的MPA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结局。
 
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2008年至2022年间,来自全国27家医院的201例新发MPAL患者,他们首次接受了allo-HSCT作为巩固治疗。审查了所有病例的免疫表型报告,以确保符合WHO的MPAL标准。研究将114名患者分配到衍生队列,87名患者分配到外部验证队列。研究包括了患者特征、临床生物标志物和移植信息作为潜在的风险预测因素。首先计算了衍生队列中每个变量与死亡率的单变量关联。其次,在单变量分析中P值小于0.1的变量被进一步包括在多变量分析中,使用向前逐步Cox回归模型作为候选预测因素。在衍生队列的多变量分析结果基础上保留在最终模型中的变量被确定为独立的预后因素。使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估计与每个潜在预测因素相关的系数,并生成模型。通过评估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校准图)和净收益[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预后模型的性能。
 
结果
 
在研究期间,共有201例MPAL患者接受了allo-HSCT。3年总生存(OS)率为75.1%(95%CI:68.6~80.9)。使用逐步变量选择的多变量Cox回归方法,确定了4个对allo-HSCT死亡率具有高度显著独立预后因素:诊断时血小板计数(PLT)(P<0.001;OR 0.99;95%CI:0.99~1.00)、纤维蛋白原(P=0.611;OR 0.91;95%CI:0.63~1.31)、细胞遗传学(P=0.005;OR 2.28;95%CI:1.28~4.06)和预处理方案(P=0.060;OR 0.55;95%CI:0.3~1.03)。根据回归系数构建了一个风险分级模型。将PLT<100×109/L和纤维蛋白原<2 g/L各分配1分,将高风险细胞遗传学和清髓性预处理分配2分。将分数相加以得出总体风险评分,并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3分)和高风险组(4~6分)。区分度和校准是满意的。决策曲线分析表明,临床实施预后模型可以使MPAL患者受益。Kaplan-Meier对总生存的估计显示了这些风险组之间的良好分离。
 
结论
 
开发并外部验证了一个综合预后模型,这是首个结合临床和实验室风险因素评估接受allo-HSCT治疗的MPAL患者死亡率的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用于辅助移植前风险评估和分层,以及关于allo-HSCT的决策。
 
安倬玉医生介绍:我们团队近期首次汇集了全国27家多中心的数据,对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这一罕见但预后不良的疾病亚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此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积分系统,旨在预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预后。这一研究成果非常荣幸地获得了本年度YoungEHA Best Abstract Award,成为国际四项获奖研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项入选的研究。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指导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受邀口头报告4
S317-泽布替尼联合艾曲泊帕作为二线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开放、随机对照、II期临床试验
 
张晓辉教授发表oral演讲
 
背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其特征是孤立的血小板减少,其中免疫耐受的丧失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产生减少。一线治疗,如皮质类固醇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长期缓解的发生率相当低。尽管有多种可用的后续治疗,如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脾切除术,但既没有耐受反应也没有长期缓解的保证。对于难治性/复发患者的管理仍然是一个挑战。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Tec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员,在许多细胞类型中广泛表达。BTK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主要作用,是B细胞受体(BCR)和Fcγ受体信号传导的关键介质。最近,Kuter等报告显示,口服BTK抑制剂rilzabrutinib作为难治性ITP的二线治疗,可使总体缓解率达到40%。研究者之前的研究表明,另一种口服BTK抑制剂泽布替尼80 mg,每天一次,连续6周,实现了35%的持续缓解,不良事件很少。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预计泽布替尼可能是难治性ITP更好的二线治疗。
 
目的
 
本研究评估了泽布替尼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研究招募了18至70岁的患者,他们在试验入组前15天内两次血小板计数少于30×10^9/L(至少相隔7天),并且在接受全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至少4周后没有实现持续缓解,或在减量或停药后复发。患者被随机平均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组中,患者每天接受80 mg泽布替尼6周,每天接受50 mg艾曲波帕最多6周。对照组只接受了相同剂量的艾曲波帕。在治疗期间,两组的艾曲波帕剂量将根据血小板计数进行调整。在前6周内每周安排研究访问,之后每2周一次直到6个月,然后每月一次直到12个月。主要终点是总体缓解(OR),定义为至少连续两次血小板计数至少50×10^9/L,至少是基线计数的2倍,无出血,且在6周时不需要挽救治疗。该试验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编号NCT05369377。
 
结果
 
2022年10月30日至2023年12月31日,筛选了75名患者进行资格评估;4名被排除,71名被随机分配:干预组35名,对照组36名。在12个月的随访中,接受泽布替尼加艾曲波帕治疗的患者比接受艾曲波帕单药治疗的患者更频繁地实现了总体缓解[35名中的27名(77.1%)vs.36名中的20名(55%),比值比2.12,95%CI:1.5~6.02;P<0.05]。所有患者耐受治疗良好,无需中断治疗或减少剂量。
 
结论
 
泽布替尼联合艾曲波帕在难治性ITP患者中显示出鼓舞人心的缓解率和耐受性。这一发现表明,像泽布替尼这样的BTK抑制剂可能是对皮质类固醇抵抗或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有希望的候选药物。
 
王辰璁医生介绍:我们团队此次带来的报告是关于泽布替尼联合阿曲波帕作为二线治疗方案,针对激素耐药及复发性ITP患者的疗效研究。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随机对照、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可能对于激素耐药以及复发的ITP患者具有更好的二线治疗疗效,这为今后激素耐药ITP患者的用药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专家点评
 
张晓辉教授:2024年第29届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开幕。今年,我们团队荣幸地获得了4项口头报告的机会,这些报告涵盖了恶性血液肿瘤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特别是CAR-T治疗)以及体液免疫和精准诊断的过程。同时,我们也报告了出凝血疾病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我们向大会汇报的这些成果,初步展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黄晓军院士领导下的工作。这些研究在技术与临床研究融合的领域崭露头角,不仅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创新设计与原创力量,更得到了国际同行和广大血液学领域专家们的认可、获得了积极的评价。对此,我们感到非常荣光。
 
张晓辉教授在EHA现场作报告
 
2024年CSH和EHA的线下和线上的工作交流会
 
专家简介
张晓辉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重点项目等
牵头/执笔中国专家指南/共识30余部,主编血液领域专著5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14项
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130余篇Nat.Immunol,J Hematol Oncol,Lancet Heamatol,Blood,Nat.Commun,Am J Hematol,Leukemia等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版面编辑:张靖璇new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白血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