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1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疗指南与规范》(以下简称CBCS指南)已经发布,随着指南巡讲活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乳腺癌专家加入到CBCS指南的推广、讨论中来。我国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比例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新版CBCS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层次分明的各类建议以及推出了方便临床决策的小程序。本期CBCS小红书社区,我们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范照青教授,结合CBCS指南对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肿瘤瞭望》:NCCN等国际指南并没有明确的保乳适应症。您是如何看待CBCS指南清晰地给出了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在临床实践中您是如何选择保乳的呢?
范照青教授:以前我们看NCCN指南在保乳手术方面,并没有给出适应症,而是重点介绍保乳手术的相对和绝对禁忌症;而新版的CBCS指南则明确列出了保乳手术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和绝对禁忌症。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保乳率较高,可达50%以上。保乳手术是他们的常规术式,所以主要考虑把不适合保乳的病人筛选出来即可。相反,国内的保乳率不高,仍在20%以下。把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明确提出来,可以减少医生和患者的顾虑,从而提高我国保乳手术的比例。
我们中心开展保乳手术的历史比较长,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过去主要参考NCCN等国际指南,但这些指南与国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现在的CBCS等国内指南则更加贴近中国国情,从肿瘤大小、外形影响、病灶数量、安全切缘、主观意愿等因素进行考量,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基本要求:一是“切缘阴性+恢复外观”,二是“无放疗禁忌症”。此外,多病灶、不能保留乳头、切缘非典型增生、BRCA遗传易感基因等都是相对禁忌症,有一些相关研究讨论了此类患者保乳手术的复发风险。
《肿瘤瞭望》:保乳切缘“no ink on tumor”原则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但关键在于如何取材。请您介绍一下国内外常规做法以及贵中心的实践经验。
范照青教授:保乳手术标本切下来后,需要进行切缘取材,切缘阴性意味着保乳成功。SSO/ASTRO/ASCO等国际指南一致推荐,浸润性癌的切缘染色处未见肿瘤细胞即可,即“no ink on tumor”的原则。因为有荟萃分析显示,切缘阴性(切缘距离为0mm)不会增加同侧乳房内复发(IBTR)风险,而扩大切缘安全距离(>1mm)并不会降低IBTR风险。
取材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国外用得比较多的“垂直切缘放射状取材”,这种方法需要平行切成多个层面,可以反映每个层面的肿瘤切缘距离,但工作量较大。对于强调“no ink on tumor”原则的浸润性癌,这种取材方法的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可能更适合于仍推荐2mm安全切缘的原位导管癌(DCIS)。另一种取材方法是“切缘离断取材”,也是国内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取材工作量少而面积大,也有足够的标本进行术中冰冻检查。
对于国内更常用的“切缘离断取材”是否安全、可行?我们中心前些年统计的数据显示,8年同侧乳房内肿瘤复发率仅为3%,每年仅有不到0.4%的复发率,可见是安全可行的。当然,临床上大家对DCIS的安全切缘仍有顾虑。从MSKCC发表于Ann Surg的经验来看,在接受放疗的情况下,切缘距离和复发率没有相关性。实际上,在病理、外科、放疗等MDT团队比较强的情况下,DCIS似乎也不用特别强调2mm的切缘距离。当然,这样的经验还不适合在医疗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推广,中国医生还是应该遵循CBCS指南的推荐进行规范化处理。
《肿瘤瞭望》:在切口选择、标记夹放置、肿瘤切除范围等方面,CBCS指南以及贵中心有哪些经验分享呢?
范照青教授:新版CBCS指南对切口选择、设计也给出很好的建议,比如沿着Langer氏线进行切口设计,总体上的切口设计要求是能够很好地显露术野、达到美观、切除穿刺针道、方便全乳切除等。
在放置标记夹方面,以前我们没有特别强调。但自从和放射科医生交流后有了一些观念改变,他们觉得放置标记夹后进行放疗,定位更加精确,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放疗并发症。但是标记夹一定要放置牢靠,避免进入肿瘤残腔;再者是不要太靠近皮肤表面,影响美观或触感。
在切除范围方面,对于没有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沿肿瘤切缘外1cm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也可以考虑实现设计好的最大切除范围;对于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在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沿着原始肿瘤的范围切除是最安全的。当然有些人可能会疑惑,这样做就失去了新辅助治疗降期、缩小手术范围的意义,但新辅助治疗后切缘阴性的机会确实会大大增加。
《肿瘤瞭望》:我国保乳术后复发患者再次保乳的比例非常低,CBCS指南是如何建议再次保乳手术选择的呢?
范照青教授:国内再次保乳的比例确实不高,国外的比例也不会太高。正如前面所说的,保乳术后的8年复发率仅有3%,这部分人群非常小,而且再次保乳也要谨慎选择病人。CBCS指南主要推荐单灶的、复发灶比较小(<2cm),无复发间期比较长(≥4年)、ER阳性等生物学相对惰性的复发患者进行二次保乳,主要是希望能够保证二次保乳后能够继续达到长期疾病控制的目的。
保乳术后的复发类型主要包括原部位的真正复发,不同象限的第二原发,以及弥散复发。原部位复发、弥散复发提示转移的风险更大,因此不太适合二次保乳;第二原发相对而言更适合二次保乳,预后相对更好。为了达到长期控制,二次保乳往往追加放疗,但再次追加放疗的难度较大,需要在MDT支持下实施。我们中心已经有很好的术中放疗技术,相较于常规放疗更加精准,避开不必要的皮肤、胸壁受到辐射,我们有几例的效果显示还不错。
《肿瘤瞭望》:保乳肿瘤整形手术(OPS)相对复杂,CBCS指南给出了OPS决策的小程序。您如何看待这个小程序的应用?在保乳OPS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分享?
范照青教授:CBCS推出保乳OPS等小程序后,我也尝试了小程序的应用。该小程序基于一些经典文献制作而成,可以方便大家快速地根据不同象限的肿瘤进行OPS决策。当然,临床中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太机械地使用小程序,还需要结合病灶方位、缺损大小、乳房容量、乳房下垂程度、腺体性质来综合考量。例如,东亚女性的乳房容积和下垂度相对西方女性更小,而且国内患者进行对侧乳房调整的意愿和比例也不是那么高,所以不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
我们更多地还是要掌握周围腺体游离,怎样进行折叠缝合来补充残腔,这是最基本的OPS手术技巧。如果超出这些技术范围,则可以考虑采用一些容量替代方法,比如下象限肿瘤可以用新月形瓣填充,外侧象限可以考虑胸外侧筋膜脂肪瓣、胸背部血管穿支皮瓣来补充这个体积。总之,这个小程序的确可以提供不少方便,但临床中我们要活学活用,不一定完全作为决策依据。
范照青教授
博士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理事、乳腺癌多学科诊疗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