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负奋斗者,星光不问赶路人,2023年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首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泌尿外科领域的广大医生又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足迹。尤其是在前列腺癌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领域,都有许多浓墨重彩的变化。值此新旧交替之际,《肿瘤瞭望》采访了中国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院士,分享2023年前列腺癌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时间不负奋斗者,星光不问赶路人,2023年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首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泌尿外科领域的广大医生又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足迹。尤其是在前列腺癌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领域,都有许多浓墨重彩的变化。值此新旧交替之际,《肿瘤瞭望》采访了中国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院士,分享2023年前列腺癌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
创新泌尿外科技术
中国医生正引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肿瘤瞭望》:作为我国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军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尤其是过去一年中前列腺癌外科治疗技术的重要变化?
张旭院士:回顾外科治疗领域的发展,近二三十年来我们见证并参与了一场重要的“技术革命”。包括在国际上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后腹腔镜理论和技术体系,近年来则率先引入机器人外科技术,这些新技术逐渐改变了泌尿外科疾病的传统治疗模式。过去的开放手术时代,手术切口大,手术操作相对粗放,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巨大。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发展成熟及推广应用,泌尿外科领域也迎来了一场巨变。
在前列腺癌外科治疗领域,这种变化尤为显著。由于前列腺位于盆底深部,毗邻关系复杂,操作空间极其有限而增加了手术难度。以往的开放性根治手术如同一场“鬼门关”,大出血几乎“常态化”发生,出血影响视野又导致无法辨识解剖结构,造成肿瘤切除不干净或者重要的功能结构受到损伤,患者术后的尿控功能和性功能的保留很不理想。
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成为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主流手段,上述情况大有改观。尤其是机器人手术使得手术的视野和操作几乎没有死角。首先是机器人手术可以达到高清裸眼3D的立体化“微视野”显像效果,通常可将术野放大10~15倍,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解剖结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灵活的“内径手腕”,机器臂能够相当于把我们的手腕缩小到8毫米的大小和精度,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在体腔内进行更加精细的解剖操作。由此可见,机器人辅助下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一种非常“精准化”的外科治疗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根治肿瘤,并且保护尿控和性功能的重要组织。
回首2023年,在前列腺癌外科治疗领域或者说泌尿外科治疗领域,变化最大、最值得“大写特写”的是机器人手术系统实现国产化。我国最早是从国外引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经过这些年的使用和推广,中国医生和患者逐渐认识到机器人手术的优势。然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无法进口机器人手术系统。机器人手术系统国产化,将为中国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安全、可靠、可及的机器人手术系统。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我们正在着力开发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机器人技术,并取得非常可喜的成果。2023年我们多次完成北京-三亚、北京-哈尔滨、杭州-新疆的远程“隔空”手术操作,包括远程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以及其他远程泌尿外科手术。这种远程手术系统,能够把北京、上海、武汉这些发达地区的优质外科技术“隔空”投射到边远地区,使得前列腺癌患者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接受最优质的、最先进的外科治疗。
△2023年9月,张旭院士主刀完成北京-三亚超远程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
△2023年9月,张旭院士当选亚洲泌尿外科机器人学会(ARUS)候任主席
总之,我国泌尿外科技术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华丽转变。尽管机器人手术并非我国最早使用,但我们能够后来者居上,快速实现国产化并且做出更多创新,包括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改造创新,使得我国泌尿外科技术已处于引领世界的前沿水平,这是我们2023年外科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突破。